
民進黨憲改小組正式成立,共同召集人之一、總統府資政姚嘉文拋出「制憲」議題,並主張將「中華民國」改國名為「台灣共和國」,民進黨政府卻低調以對,顯然不願意碰觸這條最敏感神經;其實,民進黨不妨大鳴大放,讓社會各界正視這個議題。
顯而易見的是,以現階段來說,確實不太可能處理制憲的議題,因為對內而言,目前朝野共識只是降低公民權的門檻,若是觸及到國號等修憲的爭議,最後可能導致這次修憲在原地打轉,結果一事無成。
對外的那一面,拜登政府上台後,雖然美國當下的對中政策,大致上是延續川普任內所努力的方向,但美中關係重整之際,台灣若因為修憲議題成為麻煩製造者,將會讓多年來辛苦累積的台美關係毀於一旦。
雖然涉及國名、制憲的憲改方向,幾可肯定不會被急忙推動,但不代表這些議題就不應該被觸及,相反地,民進黨必須開大門、走大路,拿出來公開討論,而不是在黨內憲改小組的第一個階段,就被低調、淡化處理。
台灣主權深化的議題,這幾年已經明顯成長許多,多數年輕人也了解到台灣和中國的差異,民進黨不應以此就滿足,應該透過這一、兩年的修憲討論,讓更多人知道國名的重要性,再進一步引導未來世代去思考「修憲」、「制憲」的必要性,否則,這些議題一再被擱置,年輕人不清楚這些影響性,日後台灣也會逐漸失去轉型的機會。
另一方面,台灣在討論這些議題的過程中,可使得中美兩國聽見台灣內部仍有不同的聲音,這不只是增加台灣的籌碼,也能增加美國對中的籌碼,萬一民進黨部分人士自我閹割這些討論,美中台對於台灣獨立的想像不再,立刻會失去談判空間。
憲政改造要從長計議,制憲也不急於這幾年,卻不意味著就不去面對,既然民進黨基本綱領開宗明義寫到,「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應時時刻刻以此為重責大任,讓台灣人民清楚這個重要目標。
(作者李平華,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