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靶救台灣?】普通人與戰爭——殺敵其次,生存優先

某知名財經女網紅近日在她的粉專上,張貼她去參加台灣著名的軍事訓練組織「極光訓練中心」打靶的靶紙圖,表示若台灣有數萬手槍射手,便可令解放軍的佔領具備高昂成本云云,這動態引來數位在國外一線戰場服兵役的台灣人回覆,指出戰爭中個人的射擊技術其實只佔一小部分,尤其該網紅是使用BB彈射擊,揶揄其盲目的自信實與現實具備極大差距,殊不可取。

其實兩者的言論在中立旁觀者看來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張飛打岳飛,不在同個頻道上。評價這起事件時,其實應該分成老兵、射擊與生存下列幾個觀察角度:

一、老兵:戰場上的想像。對於台灣人民而言,對戰場的想像大多只來自於文字與電影,無法親自體會戰爭期間斷水斷電斷網、民生物資價格暴漲、生活嚴重被影響後的不便,與身心長期承受龐大壓力下帶來的負面反應。甚至在現代戰爭中,槍林彈雨的場面反而不會如同影視作品中被強烈凸顯,佔領軍面對神出鬼沒的高級射手、反抗意識強烈的社區甚至山區時,並不會傻傻地以添油戰術送死,反而會透過衛星、無人機、偵察系統確認範圍後,進行火砲或導彈的覆蓋性殺傷,以減少進攻成本。況且台灣腹地狹小,難有如同中東、東歐戰場般廣大的戰略腹地可供迴旋,游擊作戰並非想像中容易。

二、射擊:BB彈訓練體系。雖就後座力、重量、彈道與實際情況來看,BB彈與真實子彈差異之大是可想而知的,遑論實際戰鬥射擊時還有聲音影響、體力的消耗、不同彈藥與槍枝的配合等,都是艱鉅的課程需要學習。但若因此而否定了BB彈訓練系統,其實也是不盡正確,網路上就有不少生存遊戲玩家轉為實彈射擊時,花費的適應時間遠少於對槍枝完全陌生的普通人。

初階的射手操作、正確習慣養成(例如不要金手指、槍口不要對人等)、瞄準概念的理解、槍枝握法等,其實都頗有幫助。美國一名海豹部隊前隊員Chris Sajnog亦在其著作《Navy SEAL Shooting: Learn how to shoot from their leading instructor》中談及使用BB槍作為精進射擊訓練成效的優點:訓練成本低廉、安全無走火風險、可隨時攜行等。即便如此先進的部隊,亦不排斥將其作為射擊的前置、輔助、替代訓練,那一向做為美軍學習者的我們,更是沒理由去抗拒採納。

退一步而言,遑論該財經網紅在實際戰役發生時基本上應屬於一般民人,雖然她若持有武器會被視為武裝份子而遭攻擊;但就國家整體戰略而言,該行為其實頗能利用聲望凝聚反抗意識,而反抗意識的凝聚實有助於台灣整體社會更加重視國防議題,更何況她是自費參加訓練。撇除對於戰爭的蒼白想像部分,其實那些在國外服役的前輩們實無需對其如此嚴格。

三、生存:一般民人能做的準備。那長篇大論了半天,練習射擊也不是、不練習也不是,究竟我們具體能做些什麼呢?較於殺敵,多數軍事人員認為,一般人民基本能做的事,莫過於先對「生存」具備一定的技能儲備。美軍甚至特別提出「SERE」原則 (即生存/Survival、躲避/Evasion、抵抗/Resistance、逃離/Escape),亦是將生存視為優先選項。

「生存」其實是門相當駁雜而艱深的領域,若有心為戰爭做準備,各種渠道(例如書籍、網路、訓練營等)都能以低成本去接觸,實用性與射擊相比,其實是相對較高的。當然,兩者並非互斥的存在,但我國槍枝取得並非如中東或美國般那樣容易,在同等心力和資源的運用下,CP值並沒有那麼高。無論是野外求生、日常警戒、戰傷急救或是災難準備,都是值得花時間研究的,建議先從有興趣的部分下手學習,逐漸加強初階技術後,再根據需求深入鑽研,並制定適合自己的生存模式。

實際戰爭帶來的幾乎都是破滅與毀壞,我們必須在沒有過往便利的環境下學習如何適應生活,確保自己能先不會受困於飢寒交迫,且在能保護好身邊的人後,才該考慮殺敵的部分。

殺死侵略者,正是為了保護自己所捍衛的理念與所愛的人,不是嗎?

能理解專家對於菜鳥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無奈,但每個人其實都有這樣稚嫩的經歷過,懂得越多自然會越加謙遜,前提是有那願意去了解的第一步。遑論就結果看來,推動射擊運動對於國防安全、槍枝問題等,對於永遠身處第一線的台灣而言,正面意義其實遠大於負面功能,甚至有機會可改變過去黨國體制對於軍隊的陳腐影響,既然大家都是出於對台灣變更好的目的,其實鼓勵替代批評,或許會是更好的選擇。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