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20日,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決議,凍結對《歐中全面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CAI)的審查與討論,是習近平重大的外交挫敗。
歐中全面投資協商來自最高層
《歐中全面投資協定》是雙方各取所需的產物。歐洲垂涎中國龐大的市場,亟欲打開商界資本進入中國投資的通路;中國希望強化與歐洲的關係,以突破國際的孤立,也希望將歐洲主要國家納入一帶一路經濟圈。歐盟希望展現自己的外交自主性,而中國也樂於離間歐盟與美國。
展開全面投資協定的談判,來自雙方的最高層。2013年3月習近平訪歐,即表達加快推進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期望。歐洲方面的重要推手則是德國總理梅克爾。2013年11月的歐中高峰會上,雙方宣布啟始雙邊投資協議的談判。
經過七年約35輪的談判,雙方克服眾多困難,達成初步協議。在歐洲企業念茲在茲的確保公平競爭環境方面,歐盟為了完成協商,可說是輕放中國。不論在消除國有企業不正當競爭優勢、消除補貼的負面影響、改善強制技術轉讓、或遵守勞動條件,中國雖承諾改善,但卻沒有提出具體標準與做法。
為的還是中國的市場。202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總理梅克爾強力推動歐中投資協定,即著眼於德國汽車相關製造商的利益。其中非常巨大的利益在新能源車輛(new energy vehicle,包含電動車):中國是全球新能源車輛的最大市場,佔全球銷售的55%,光2020年就估計有130萬輛的交易量。
最終卡關在人權
辛苦達成協議,不到五個月卻翻盤,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人權。2021年3月22日,歐盟對在新疆嚴重侵害維族人權的四名中國官員和一個實體實施制裁。同一天,中國以「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對10名歐洲個人4個歐洲機構實施了「反制裁」:被制裁的10人中,5人為歐洲議會議員,3人為歐洲國家的國會議員(荷蘭、比利時、立陶宛各1人),2人為學者,另外還有4個機構。
此事踩了歐盟的紅線。依中國方面的看法,「反制裁」是以牙還牙(tit-for-tat)的「必要正當反應」,但歐洲人顯然不這麼認為。
第一,此事是有是非曲直的。人權制裁必須基於一定事實調查與原因,並不是以牙還牙的工具。應受制裁的是人權侵害者,而不是揭發人權侵害的學者或倡議者。
第二,中國的「反制裁」,目的在輸出其言論審查,以恫嚇其他國家的人民不要批評中國。如果歐盟對此不做任何回應,其內部的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將蕩然無存。
第三,由民主國家的觀點,人權是普世關切,並非「干預他國內政」。二戰前後各國對於納粹所進行的人權侵害充耳不聞,導致後來更嚴重的違反人道及種族滅絕行為。目前在新疆所發生的大規模關押、強迫勞動,再再挑動歐洲人的歷史記憶。
制裁不撤銷不審投資協定
歐洲議會最新的決議,凍結了對《歐中全面投資協定》的一切審查,除非中國撤銷制裁,否則不審全面投資協定。這使中國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是放下面子撤銷制裁救協定?還是眼睜睜看著過去的努力付諸東流?
中國損失的還不只此。該決議中言明:「與區域其他夥伴,包括台灣,的貿易或投資協議的考慮,不受全面投資協定審查被凍結的影響。」這也預示了歐盟可能更進一步將對台與對中政策全面脫鉤。
戰狼外交因小失大
戰狼外交之小不忍,可能因為「反制裁」打回原點,而壞了習近平的大布局。這其中顯示了中國的許多誤判:
- 過度放大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迷信歐洲人終究會回頭跟中國做生意。
- 過度依恃與領導階層的交往,忽視民意機關歐洲議會在對外政策上的影響力。
- 從未認清新疆人權侵害的國際觀感。
但最重要的,是中國自恃、威脅、不講理的種種做法,顯示其在價值觀與處理國際關係上,與文明國家的極大差距。這恐怕才是歐洲人反省是否要與這樣的一個對手做生意,歐洲議會鐵了心喊停投資協定的最根本原因。
宋承恩
(本文作者為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