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主系列-疫情下的經濟民主實踐

7月5日晚間由台灣制憲基金會主辦,邀請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張烽益執行長,透過線上演講方式講述當前「疫情下的經濟民主實踐」。並由台灣制憲基金會辦公室副主任黃崇祐進行主持,現場將近30位參加夥伴都認真聆聽。張烽益執行長一開場便提及:當前疫情的發展,非常適合談論此題目。因為疫情衝擊必然需要討論到勞資共識的問題,也就是制度上如何安排。

張烽益執行長說過去常提到的勞工和諧、勞資一心,其實多數是口號,並非制度上民主的安排。疫情下非常多行業被強制停業,所得被減少,也影響企業經營,此為不可控制的疫情因素。因此勞資共同組成的事業體要如何存活,需要有高度共識維持事業體,未來才能共同下去。

經濟民主其實就是勞資共同組成的概念:挑戰企業的霸權,也就是所有權、經營權。然而經濟民主與產業民主是有所差別的,產業民主為勞資談判透過產業層級的工會與雇主談判,做產業內的權力與經濟利益分配。經濟民主是產業民主的基礎上來擴大、進階。經濟民主是要挑戰所有權,挑戰企業的統治霸權,讓企業內民主。

台灣也有員工持股的案例,例如大同公司從946年至今,實踐工者有其股,以每月最低100元,最高10000元,透過信託基金買公司股票,員工持股信託基金,過去員工持有3.6%股份,可名列前五大股東。但後來高層認為員工持股問題大,將股東權利讓渡給持股委員會(資方掌控)。再者從宜蘭中興紙業文創園區案例來看,2001年民營化來進口紙漿,304名員工每人出資30萬,集資成立,公司變成員工自己掌握,到了2017年,但中興紙業就被宜聯鋼鐵吃下,員工把股份都賣出去,現變成私人公司。因此看出台灣在經濟民主的完全實踐還是相當困難,也發現台灣法規上,對於勞工的所有權、經營權是缺乏保障以及制度性支持的

然而「經濟民主」此概念在國際社會是一個趨勢,例如:即便美國為高度資本主義,但也推動員工持有股票的方案,例如:美國退休金制度。用租稅獎勵鼓勵企業將股權分享給勞工。勞工若持有30%,就是員工認股制度的企業,美國有6600家,達30%多為民營,但台灣連國營都不到30%的情況,而台灣關於勞工董事的推派,只有國營事業,因《國營事業管理法》規定而已,其他產業皆無此情況,這是相當可惜的。

張烽益執行長最後說明:即便如此,經濟民主的實踐,台灣是有機會的,台灣家族企業多,中小企業多,當前資方剝削勞工,勞工忍耐,以後變資方剝削別人,不是團結、共享、合作的社會。然而也因為少子化及中小企業多的因素,更可以鼓勵讓勞工自主企業,透過集體創業方式,而非獨資的單打獨鬥,建立民主企業,也可以促使勞工對於公司有資訊權力,經營權來監督制衡。書中更是從國際社會的實踐情況,證明這樣的方案有助於讓企業走向永續發展的道路。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