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講座由台灣制憲基金會主辦,邀請中山大學邱花妹副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中岳副執行長,來談「能源公投與環境民主的思辨」。活動一開始由台灣制憲基金會辦公室副主任黃崇祐開場說明制憲基金會推動國家正常化的理念,以及倡議台灣新憲法的目標,線上有五十幾位夥伴共同聆聽。
一開始由中山大學邱花妹副教授指出:這個主題很大但回到脈絡,環境民主指什麼?回顧台灣歷史,1987年解嚴,漫長民主化過程,環境運動也帶入民主化裡面。環境運動從70年代後期與社運一樣勃興。保育運動、反污染、公害、石化工業,都在80年代後期。直到90年代,有反水庫、高爾夫、山林保育等運動。人民對既有體制,連結到環境議題,有很大不滿,或直接受害。既有體制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可以看出環境民主的運動是直接與人民受到傷害息息相關。
從80年代後期,聯合國未來報告書,更主流化與更制度化。而台灣方面1994年環評委員會成立,出現體制內制度性程序,體制內外並進。追求環境民主過程,促成環境議題制度化,個案也會有地方監督委員會。例如:高雄反污染,長期不平等接收汙染物,大家也要求程序要正義,是否公開、決策民主化,也開始出現專家與行政理性(環評)。
再者邱花妹副教授也指出:藻礁、核四公投,若有機會導入讓社會更好思辨、決策,公投是最好的方式。當代在討論能源轉型,從公民社會、國家、經濟、資本。公民運動一直以來的呼聲,能源轉型、氣候變遷,永續轉型如何解決當代問題?過去是核、煤為主要來源,再生能源是花瓶。全球在談電力思維模式,只是技術轉變嗎?其實是複雜的,包括社會、經濟的轉型,它是現實中被操做出來。
而能源民主有兩個層面,兩個領域的民主化:政治領域,包括當代民主化的過程,參與式、審議民主機制,如小英政策白皮書,過去是舉行環境會議,現在是公民審議產出。城市對話、節能參與式預算。國外則是由地方為基礎的評估方式,討論景觀如何放?如何接手?國家資源如何協助地方能源發展評估?要不要漁電共生?捲動在地居民,以及參與式治理,如何捲動?權利與責任進一步民主化。再者則是生產與消費端的經濟領域民主化:從所有權到利潤分配。電力消費者,變生產者,能源產銷者,社區發電。因此能源民主有政治領域民主化、經濟領域民主化。
邱花妹副教授也指出部分地區因為再生能源規劃良好,卻於在地方引發的衝突,產生綠色衝突。然而政治領域民主,讓再生能源更發展,轉型過程遇到的問題與衝突,透過更民主方式找到解決方法。雖然能源民主很大部分是經濟的民主化。但台灣社會難理解,認為經濟發展是頭家、政府在決定,頂多認為組工會,主張勞動權利,但經濟也有民主問題。能源問題產生民主可能,能源產生未必交給企業,社區(在地)可生產與消費,分配利潤,大家一起決定經濟組織如何運動。能源在經濟領域的民主化,再生能源的多樣性、在地性,取代大型電廠。例如:所有權能民主化,公民電廠,收益為大家所有。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綠主張月刊,參加生產,利潤也可分配,決定共有與共享。
又或者從國外案例來看,柏林能源私有化公投,能源跟水都是重要公共財。80年代私有化浪潮。能源經濟拿回來,變成市民共有。國營事業型態,會更不一樣,開始出現公民參與、監督、決策。邱老師也提及國外能源合作社的概念,則是指相對民主很多,一人一票,選合作社代表,再選理監事,決定組織決策。歐洲能源合作社,1986年車諾比事件,強化反核運動。德國90年代後期,聯合執政,逐步修改法令。福島核災,強化反核運動。2008,金融風暴,能源經濟也是地方掌握,福島核災的推波助瀾。所有權會決定利潤的分配。
台灣當前公投牽涉到藻礁、核四、核食,如何與身邊的人談論?我們知道公投有矯正代議制度,讓人民直接表達意願,且針對爭議問題表達意見。但從2018公投來看,議題相當複雜,人們可接受到何程度?經常被操作、簡化、衝突。當時公投法是鳥籠公投,非常多資訊不對等,傳遞管道也不對等。
再者2018中國因素介入,在台協力者(政黨、組織、消息),假消息與認知戰,過程慘烈。記取經驗,能源議題又如此重要,也是生活(3C),高度相關。法令如何落實環境民主、能源民主?程序如何有正義?分配的正義、環境正義、環境的肯認。分配不正義是關鍵,核廢料為何丟到我這裡?世界上,人們很多是因為原有環境不正義下,再加上程序不正義而反抗,程序不正義加重人們的憤怒。地方人不是不願意對話,要如何帶到地方,去把相關資訊帶進去?進到地方可以對話。
緊接著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來說明:環境運動史與民主關係。從工業革命來探討,至1987成立環保署,以為時已晚。這過程有六年國建,近代建設。而1980-1986,台灣環境運動展開,與解嚴有關。農民、國家認同、民主運動,也在這時期。環境運動在解嚴前就發生,新竹汙水,鹿港反杜邦,反對大髒的汙染進來。反國光石化,不希望更多身體受到傷害。濕地生態系統被破壞,環境運動與生態保育結合。
再者則是核四,1980年代決定興建,貢寮用自救會形式來做。10月抗議,衝撞核四廠大門。貢寮區地方公投,雖有公投法限制,6成投票率,94%反對,卻照做。因此延伸而來海洋音樂祭,開始是地方獨立樂團,響翻轉核四印象,結合藝文樂團。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反核旗,各行各業。插畫。年輕化運動。社運與年輕人綁在一起,對不公平事情挺身而出。核四封存,先由KMT文傳會說。忠孝東路人潮未散,要等行政院公布。民主基本架構,是抗爭能成功的原因。半夜三點噴到早上七八點,將人群噴到凱達格蘭大道上。
我們從以核養綠公投,其實是以核養核。公投後82%人關心能源政策。但台灣主要電力來源,依序是燃煤、燃氣、核能。核能發電佔台灣發電量約10%。2019年,8成人不知道。於錯誤資訊下,做公投選擇。能源轉型,先認識台灣能源結構。台灣使用最多的是石油,石油發電1.多,石油做為燃料【2020能源統計手冊】。
再者藻礁公投部分18米外看起來沒有藻礁,船進出要挖,中油不願意談。外推計畫,航道不用挖、不用填,愈外海,礁體愈少。防波堤,工程直接影響少,間接影響(漂砂),會不會造成部分藻礁死亡?有可能,但目前資料不完整。當前燃氣要50%,才能減少空汙與碳排放,且核能救不了三接的電,國家地震所說,核四底下是活動斷層,這是新斷層。核四施工品質有問題,過去發生多事情。國外案例的德國或日本是使用沼氣設備。台灣人民若要重啟核四,要做環境差異分析(四季生態調查),環保署審查,要花很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