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陶宛同意與台灣互設代表處,中國政府一如往常地進行國際譴責,中國人民也在網路上到處出征。這讓人回想起前幾週的奧運熱中國人出征各國選手的糗態,當時還一度成為新聞焦點。事實上,中國人網路出征的行為與台灣人看待的反應,已經呈現兩個事實:一是台灣人與中國人都知道台灣不屬於中國;二是台灣本土認同漸長,國人共享情感,「台灣意識」已然成形。
如果中國真認同台灣屬於中國,提到台灣時應是與有榮焉
中國近年戰狼外交「內化」到中國人民的行為中。不論事實如何,中國人到處出征,只要提及關鍵字台灣(Taiwan),底下就會有許多簡體字的辱罵。中國人的過度敏感恰恰反映出他們的認知與大多數台灣人民一致:台灣不屬於中國。如果中國人真的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提到台灣時應是與有榮焉,而非氣乎呼地糾正其措辭是否符合「一個中國」。正是因為心裡知道台灣不屬於中國,中國人才會在每一個用詞上斤斤計較。根據台灣制憲基金會本月10日公布最新民調,台灣超過九成的民眾在奧運時不會幫中國隊加油,更有八成的人民認為應該藉由新憲法改變台灣的國際處境,顯示出台灣與中國事實上的分離。
台灣人一如往常對小粉紅反感,本土認同凝聚成台灣意識
而觀察台灣人對中國網民出征的反應,則可以發現台灣人只是感到一如往常的討厭,沒有台灣人對這些行徑感到羞恥,連向來親中的政黨與公眾人物都沒有譴責這些出征行為。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人認為這些中國人能代表台灣人。中國未能理解自由民主體制中最基本的尊重、包容,無法感受對這塊土地的認同與情感,被台灣人排除在認同之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而台灣人建立在本土認同、價值共享上的集體共感,就是台灣意識。
中國人在國際上及網路上的用詞雖令人感到不悅,卻讓人發現中國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台灣人也已有共同意識。問題只是,「中華台北」甚至是「正統中國」的虛假外衣,台灣還要揹多久?「台灣」是台灣人的共識,不論人民還是政府,都應正視這項事實,並訴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