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制憲基金會於8月16日(一)舉辦「解構當前台獨與原獨的資格與條件」線上講座,該講座是原住民族主權獨立系列講座最後場次。由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汪明輝、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謝若蘭主講,由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進行主持,本場講座共計75位夥伴參與。
宋承恩副執行長開場便指出:當前火紅台劇斯卡羅,讓我們知道台灣有更多不同的樣貌。故事背景是美國從廈門派來特使被原住民殺害,清廷政府說台灣不是中國管轄範圍,清廷沒有意圖與能力統治全島。此思考:台灣主權來源,是否可能從原獨路線來建立。
接著回顧原住民族主權獨立系列講座:第一堂討論台灣社會、國際社會、原民主權獨立等面向。第二堂是分析國際案例,分析國際法內容、國際社會關係。從兩堂課追溯台灣與國際的歷史關係,及不同歷史階段的思考,進而擴張我們的視野。我們需要理解不是將原獨工具化,是從歷史上更深的思考,思考理論基礎為何?或許可以從承認原民主權在先,建構台獨為後來思考,若是如此這些論述都必須從原民史觀來思考。
原住民族歷史不僅四百年
接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汪明輝開場說明:我對今天題目要談的「資格與條件」一詞相當困擾。雖然當前台獨與原獨依然是重要主題,但要說出定論相當困難。然而今日安排的目的固然是要討論此題,我就提出幾個不成熟的概念,希望引起大家討論。
這個題目涉及層面很廣,兩個不同的議題牽涉範圍卻都很大。過去台灣政治論述台獨是不可忽視的主流論述,但原獨卻是相當稀有的論述。早期有一些山地獨立論述,但那時沒有相當明確的論述基礎,仍是處於國家體制內、非民族性的內容。過去原運前輩曾提過原獨,但是生氣的時候提,認真對外講是缺乏的。但是不同的是當今年輕人來找我,曾提到類似概念,或許未來將有些轉變。
但在民族認同上,過去台灣人以及台灣民族主義的論述,是台獨前輩史明提出,論述於「台灣人400年史」一書當中。而我看來台劇斯卡羅似乎要從更深更久的方向來連結,台灣原民歷史有4000年。漢人歷史是從渡海來台開始計算是有文字才有歷史。但是原民存在久遠,經歷荷蘭、西班牙等殖民,經歷不同朝代,歷史賦予變化。再者台灣南島民族是整個大洋洲南島民族發源地,從台灣開始往南走,最南到紐西蘭。
從地理空間來看,南島民族有7千年至8千年的歷史,跟中國是平行時空的發展。因此我認為台灣歷史不僅400年,不過400年前來的人叫台灣人,當時原住民叫山胞、番仔,是指還未發展成民族,因此少被記載。來到近代KMT帶來國共對立、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對立,而KMT需要強調台灣化、台灣文化,以區別跟中國的對立性,這樣被建構起來,然而此時原住民族尚未被包含在裡面,是後來才想到。
民主化初期原住民族主權的爭取
1964年台灣人自救宣言開始有獨立建國概念,我稱為台灣民族主義。從228省籍對抗到美麗島事件,開始陸續產生對威權體系的抵抗。再者從1980年代本土化運動,老台灣人、台灣人,連結到台灣土地、歷史,再者從台灣人看到客家人、原住民族、外省人,這是新的民族建構運動。而這些都是不停斷鍊,重新整合的形式。
從一開始台灣人只是福佬人、台灣話只是福佬話,到晚近本土化運動,帶來原住民族運動,美麗島事件後本土化運動興盛。而原住民族運動也跟黨外運動結合起來。黨外運動變成明確原住民族運動,成立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走自己的道路,兩者保持密切關係。
台灣民族主義涵蓋台灣所有住民,要台灣要從兩個中國走出獨立建國的運動,從原民角度,原運是從1980黨外運動開始。這之前則是戰後二二八,鄒族與泰雅族參與二二八事件,不能只是視為依附在台灣省本人對抗KMT的運動,視為其中的分支(一部分)。
白色恐怖時期,鄒族高一生、湯守仁的行動及論述,展現自己的主體性,但需要面臨台灣省籍台灣人、外省人、左派(蔣介石眼中的匪諜勢力、老台獨)。論述主要是高砂族提出的自治縣,是針對整個原住民,戰後4年時間,國共內戰、兩岸關係、台灣與日本關係,很大急速轉變的關鍵年代,勢力都集中在台灣。鄒族都跟這些人接觸,從文字來講,當時高一生等提高砂族自治縣,說要在自己土地上做主人公。山地同胞可以做為自己領域內的主人翁。
民主化後,新夥伴關係對台灣的影響
於白色恐怖之後,當時1980年代原運領導者寫過部分論述,但與鄒族、泰雅族、林瑞昌高砂族自治會沒有連結,地位上沒有太多改變,仍被壓迫、殖民,沒有自主性、獨立性。此時同時,依舊有西拉雅有些部落與族人已經同化,甚至歧視性、偏見字眼,如蕃、生番、熟番、高砂族、番仔、山地人、山地同胞、平地的山地同胞。原住民比不同殖民政權(移墾政府)早,雖然不斷被同化、殖民,但文化仍在。
1980年代後的原運,到2000年對原住民有較好結果。陳水扁當選之後,終結國民黨一黨專制,阿扁競選期間簽訂原民與新政府夥伴關係條約,有七條對等夥伴關係。文字上提升到對等、夥伴關係,關係是條約,即便中國國民黨不會承認,但是重要的歷史文件,重要象徵,也有實質意義。
原住民條約是希望承認原住民族主權、歸還傳統領域,傳統領域調查、山川地名調查。原住民族自治,條約簽訂後就不是口號,要去落實。馬英九也提原住民自治,也提草案,這是潮流。扁馬兩位16年,原民自治仍停留只是草案。小英上台,雖有道歉但仍還沒有自治。從民進黨到國民黨,都提自治草案,但都不能通過法律去落實,停滯不前。
各自族人都有過努力,1990年代鄒族鄒氏會議,體制內被控制,長久威權統治、一黨專政,只能走體制外,彰顯原民主體性,維持獨立性。而努力形成自治概念像是蘭嶼民族議會、布農族議會、泰雅族議會、邵族議會、賽夏族議會。鄒族議會過去是禁忌,像是高一生等二二八事件,沒有寫在歷史上。白恐當道,不敢去挖掘這段歷史。族人與年輕人意識到,要去認識到高一生這樣的族人,跟現在自己的族群危機,希望找到新的出路,要保障自己民族的生存發展,有相似性。
透過優惠政策,加強統治正當性
我們知道原住民族人數少,像是鄒族為中小規模不到1萬人。發聲過程要與其他南島民族,加強橫向連結。過去運動都直接對外界、上級、國家發聲,彼此間較缺乏互動。同一族分在不同縣市、不同鄉,選出不同村里長、鄉長,各自服膺不同縣政府,這樣區劃讓完整的族,隸屬於不同行政區,不利於彼此認知。認同有泰雅族,但較認同某個鄉,阻礙原住民族主體的力量,是分化的力量。
原住民族被過去統治者刻意分化,無法產生連結、及難以互信,就會被統治,彼此間不相信任。自己顧不了自己,難以管別人。10年鄒族議會運動,內部問題外,需要更多跟其他原民的互動與連結。被排擠、少數的人,上層政治結構裡面,長期壓迫的統治結構。
1980年以後的運動,開啟泛原住民,形成共同台灣原住民、南島民族。聯合其他族人產生一些連結。沒有人支持,因為大家有興趣是當鄉長、省議員、立法委員,沒有興趣擔任沒有資源的民族議會。沒有資源、沒有人,條件短期。而另外國家對原住民的福利,像是有學雜費減免、加分,沒人想取消,這強化殖民政府對殖民統治的正當性,強化殖民現象。
本土政權執政後,原住民主權該怎麼發展?
主權獨立就問有沒有錢與人。沒有太多知音人與支持。原住民族自治雖然兩黨都支持,但就是沒有通過及積極實踐。自治也沒有了原先努力也沒有繼續,自治變成共同夢想。從教育上來看108課綱,原民教育都沒有變,只是一節課族語,國民的義務教育還是持續的同化。
台灣人、台灣島、台灣史、台灣文化、台灣語言這些固然重要,但碰到台灣與原民間的關係想像,台獨與原獨就成為各自獨立,平行關係。彼此文化、婚姻,持續加強,不大可能完全獨立、平行。過去可能是互斥,觀察前幾年有趣現象,台灣人認同提高,跟過去本土化運動延伸的結果,產生政黨輪替。台派是政治上力量,聲勢明顯壓過國民黨,這或許可以是破口。
當前支持統一、及對中國認同意識是相當少的。我認為國民黨並沒有改變,而是台灣本土力量壯大。現在各種選舉在藍綠間的都市選區,DPP獲得絕大多數支持,但原住民會支持KMT,甚至支持統一。舉例來說:高雄市長選舉,原民支持韓國瑜多。老台灣人與原住民間關係是:番界邊境的土地衝突。原住民經過不同朝代,在地位上都是被壓迫,但碰到統獨路線,原民自動支持「原統」,這是互斥。這樣關係,會展現獨立性,對各自發展不利,產生敵對關係。
因此回到一開始所講述的:台灣民族主義,要涵蓋原住民時,像是認為這是非必要的條件,只是點綴。但我們以紐西蘭的案例來看,歷史從毛利人開天闢地,創世神話,建構紐西蘭的歷史。紐西蘭土地與毛利人,建立的紐西蘭,連起來,變成歷史。後來白人來。毛利歷史,不會從白人來開始算。
許多台獨講到台灣原住民,只是認為是點綴非必要條件,未嚴肅對待原住民,產生互斥,有意或無意的敵意。然而我認為經歷四百年,歷史與地理的命運共同體,共同台灣史、台灣島,閩南客家原民,日本的皇民,打南洋戰爭,效忠天皇。天皇子民變成炎黃子孫,共同記憶、命運共同,形構更大的共同體,彼此不是獨立、互斥、點綴,而是相互建構、互為主體,力量擴大。我們要建構良性、有機、相互建構,形成更大的台灣共同體。台獨獨立建國,原民有好的地位,對事物的自決權利。就如同:原民獨立宣言提到,自決權、自治權,後又說不能破壞民主國家的體制、國家完整性。我認為務實可能性是台灣獨立架構下,實現原民的自治。
汪明輝老師講述完畢之後,由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謝若蘭補充說明:台灣談原住民族主權獨立的團體其實相當少,過去我與明輝老師有組織「台灣原社」,但沒有登記為NGO社團,也沒有跟其他社團合作,但主旨為恢復台灣原住民族主權為宗旨。
以阿富汗案例,思考台灣局勢
緊接著謝若蘭老師提及最近阿富汗之案例,說明北歐、聯合國、歐盟、美國皆有聲明:他們花很多時間在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人民若沒有想要保衛自己的話,他們沒有理由再協助。從這樣的論述可得知:即便當前美國不支持台獨,但並沒有反對,然而台灣人民並非靠其他國家來決定自己的意志。對應於原住民族的主權與自治也是如此,原民自決過程,不會因為條件好壞,別人是否同意,而決定自己的意志。
美國願意賣先進武器,希望你能夠捍衛自己國家主權。你可以說美國是為了印度太平洋區域安全等因素。但是馬英九時期凍結美國軍售,當時美國也害怕你是否會反骨,拱手給中國。美國用檯面下軍售、法令設計,一步步讓台灣人民展現更高民意,讓台灣意識成為台灣人的台灣。而另一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眼裡,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都是台獨。即便當前於民族學、政治意涵上有所區分,但是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拒絕被中國併吞,都是台獨,不論是華獨或台獨。
聯合國宣言之主張
我認為在基本定調上,獨立是一個民族自決的選項,從聯合國憲章的基本保障來看,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第45條:本《宣言》的任何內容都不得理解為削弱或取消原住民族現在享有或將來可能獲得的權利。這是聯合國官方文件第一個採用原住民族,原住民族自我有集體全稱約的官方文件。從1995年到2005年,歷經20年。拔河過程,妥協過程,不鼓勵原住民進行國土分裂等。而美加投反對票,不是棄權,擔心境內原民獨立(離家出走)。依據聯合國憲章原民有資格與條件自決,但實際未必能夠獨立,因為需要集體共同意志與具體主觀條件。
透過民調來看台灣當前政治現況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台灣被中國國民黨佔領。來看陳老師製作的:當前台灣統獨立場樹狀圖(如下圖),有國家正常化、正名制憲,自決、主權未定論,台灣成為美國第51洲等等路線。
而從台灣民調上來看,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相比,台灣認同一直增加,1992年至今。從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長期觀察來看:歷年認同的增加,今年有下降趨勢,但仍偏高。而中國人認同,一路下降,一路上來台灣認同,從13%到83%的認同。當前時代已經跳脫廣義的統派,漸進式的統一,維持現狀也有不同光譜,台灣人、ROC人,都屬於維持現狀光譜。對應廣義的統派,現在是成熟多。
東京奧運正名,不同意票多於同意票。當時因為內憂外患,且民進黨沒有積極推動,以多數完全執政黨展現人民意志。並且中華奧會積極動員,選手可能無法參與比賽。造成資訊不對稱、不公開下被創造。維持現狀就是中華民國裡面有中華民國人、台灣人。天然獨的人是好事,但天然獨意識建構是重要的,若支持者沒有經過主體建構過程,沒有原民的概念,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再者台美建交,支持何種國名?目前「台灣」仍然多。台灣關係法,一中政策,承認一中。台美建交法理上只有台灣選項可行。維持現狀,趨向台灣主權,而非中華民國架構去持續修憲。國外則是有雷根六項保證、北美事務協調會改名、台美交往新準則等,可以看出現在條件有自決資格,但未必能達成,需要更多外部條件。
新憲論述及未來之路
J.Bruce Jacobs提到,蔣介石極權政府,中華民國年鑑仍提台灣是中國一部分。1993年中國政策白皮書也說台灣自古屬於中國。這破壞台灣整體史觀,當前許多憲法草案開宗明義,都提到台灣是由原住民組成國家,包含:許世楷草案、獨盟黨章等。回到歷史脈絡,提到台灣四大族群、文化族群,但原民認為是個民族。假設建立台灣國家,需要建立哪些主張?可以參考極憲網站。
台灣民住民是建構台灣的一份子,具有基礎條件與肯認。自2016小英執政,獨盟發聲明稿,讓小英維持現狀講法跟馬英九不同。外圍力量去推動,維持現狀要走向台灣人民自決的方向。2019自家內鬨獨盟提出團結抗中。小英沒有接受一國兩制。台美建交,外部倡議,到內部凝聚。
獨盟成員30年來,包含西拉雅族人、長老教會教友身分,對話過程中,全部涵蓋成為我的一部分。不同路線與方法,達到台灣獨立的目標。黃昭堂說明:成功不必在我,我們知道台獨成功,必然有我們。車輪旗,當成愛台灣的牌子,但終極目標是無法認同。
各社團一致的進展,需要推廣台灣人民自由,並肯認原民主權在先。可參考紐西蘭模式。超過20%毛利人透過懷唐伊條約方式,來共同保護土地,承認祖先他來。現在包含在台灣的紐西蘭辦事處代表,開場合都要先用毛利語,再談紐西蘭國家,或許可以透過這種模式進行。
最終我希望台灣能獨立,原住民能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