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大第2758號決議五十週年

聯大第2758號決議五十週年研討會,是由台灣制憲基金會與台灣國際法學會、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協進會共同主辦活動,於2021年10月16日在交通部集思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展開。並且由行政院長游錫堃、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長辜寬敏、總統府資政姚文嘉出席致詞,當日共計一百多位參與者出席。

開幕致詞時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長辜寬敏就指出:

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是台灣人,與中國的關係是:兄弟之邦。兄弟之邦的定義則是雖屬同一血緣,但卻是完全不同之個體及性格,我們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我們多數台灣人的意見是不想被中國統治,而是希望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國家。根據我們的民調:正常國家有高達九成的人贊成,反過來說,大家皆認為現在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們的祖先辛苦開發這個地方,我們的子孫也積極支持台灣,讓台灣的國際地位被建立起來。國際對台灣跟五年前、十年前完全不同,台灣的重要性提高。我認為亞洲的和平最大的關鍵是台灣,最近日本對台灣公開發表的關心與支持,證明台灣是亞洲重要的存在,在國際上也是如此,亞洲若是不和平,國際也不和平。因此我認為決定台灣的將來不但是為了亞洲的和平,也是為了我們的後代,和平自由的生活就靠我們現在的努力,來推動台灣國家正常化運動。

緊接著由行政院長游錫堃致詞則說:

可以參加這個研討會,覺得很光榮,尤其代表主辦單位在這裡演講的辜資政十分敬佩,辜資政今年96歲,一輩子為了台灣不只是流血流汗更是赴湯蹈火,就是要讓台灣建立一個正常國家。然而如同辜資政所述:台灣與中國過去受到儒家文化影響,讓我們要成為民主國家十分困難,儒家文化是為專制制度量身定做,台灣和其他儒家文化圈的國家民主化很困難,台灣好不容易有今天的民主成果,其中有很多因素包含國際與政治因素,但最重要的是台灣本身、台灣人民最重要。

1921年1月30日台灣議會設置運動,是台灣的民主啟蒙,蔣渭水1934年領導的文化協會則是台灣的文化啟蒙。1924年,台灣議會設置運動結束,1935台灣辦第一次選舉,雖然不像台灣現在的民主,卻是台灣民主重要的里程碑。然而雖然過去說同文同種其實很殘忍,但台灣的民主自由是一百多年來先民流血流汗流淚換來的,薪火相傳、一棒接一棒才有現在的台灣,台灣不屬於中國也不屬於日本,2758號決議案之後一直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一直以來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現美國依實質國家來對待台灣,國際對台灣越來越以實質國家來對待,但這還不夠,還需要全民全意志共同努力。

接著由總統府資政姚嘉文指出:

聯合國的問題經過50年,國民黨有意欺騙台灣人扭曲歷史事實,其實台灣沒有退出的問題,周書楷走出會場就算退出嗎?這就是國民黨教育的現實,不是中華民國被趕出去,是蔣介石被趕出去,跟台灣沒有關係。過去台灣加入聯合國公投的時候國民黨用重返聯合國對抗,這個問題就是把北京的代表趕出去,這是不可能的。台灣的聯合國會費繳不出來,因為是依照人口等方式計價,因為當時是代表中國,他只代表台灣不代表中國的話,老蔣在台灣的政權無法維持,國民大會、立法院的會員都要重整,以中國為基礎的結構都要重新安排,對中國的政權也被奪去,這些都是歷史真相

開幕之詞之後,則有五大場活動分別由陳隆志教授透過影片錄製的方式講述「台灣與聯大2758號決議-過去、現在及未來」接著由政治大學台史所陳文賢教授發表「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議始末」,再由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陳文程說明「聯大第2758號決議對台灣國際地位及參與影響」,最後則是由不同領域之專家學者,針對「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的回顧與展望」進行說明及分析。

 

聯合國中國代表權爭議始末

由廖福特老師開場提出該場會議之重要性:

我們現在討論國際法的困境,最主要的還是主權地位問題。那為什麼臺灣主權地位發生困境,這常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1971年第2758號決議所造成的結果,臺灣其實沒有國際法的問題,我們絕對有任何的能力,去參與國際組織,為什麼我們都有,可是就是因為主權地位,這主權地位來自於2758號決議。

該場發表人陳文賢教授說明:

1960年那年有17個國家加入聯合國,蒙古也在該年加入,加入聯合國的時候美國提出否決權,美國要求蔣介石不要行使否決權,所以蒙古加入聯合國。日本池田勇人首相遊說非洲各國會對中國策略,也就是讓中華民國留在裡面成為會員國,但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蔣介石都拒絕了,從嘗試雙重代表權,直到2758號中國代表權塵埃落定,希望幫台灣或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保住一席。陳隆志教授等人力主一中一台,蔣介石拒絕各種提案,最後決定退出聯合國。2758號決議案沒有表示台灣不能加入聯合國,加入聯合國不是成為國家的必要條件,卻代表國際承認國家地位。

該場與談人陳儀深館長說明:

很多會員國都反對驅逐中華民國代表支持雙重代表權,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心思思考雙重代表權是什麼。中華民國最高的決策者不同意複雜的雙重代表權,但簡單的代表權可能會同意。在李登輝的時代,陳隆志單獨會面曾有說,對於過去幾任加入聯合國的事情也要加以研究過去的檔案資料。本來的李登輝時代用重返聯合國,之後改作參與聯合國,內容也沒有說到2758號決議,因為跟台灣無關只有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馬政府的活路外交和蔡政府的溫和策略都沒有很大的批評,所以說陳教授舉重落輕,台灣是一個已經獨立的國家,如何進入到法理獨立的階段,演進獨立說,可以看陳隆志教授如何表述。

與談人陳俐甫教授說:

自2758號決議以後,我們策略是:毀滅聯合國的重要性,故意騙你不重要,但是我們又知道他很重要,那怎麼辦?我們後來說要強調這個實質參與,或叫做經濟文化,經濟就是這個賺錢就好,所以我們後來國際貿易取代了國際政治。我們在講國際,都在講國際貿易,國際賺錢,國際留學,國際移民沒有在講國際政治,我們已經沒有國際政治。那我們這些國際政治的關心全部轉移成國內政治或是政治的冷漠,這個結果就是我們把國內的政治呢,但是臺灣人的特性就是國際政治交給少數幾個節目去聊天而已,其他的時間都在講國內,可是要把國內的社會講到危險,非常的泛政治化,現在誰都可以上電視講,表示我們都不重視這個,因為已經不要研究就可以講了,所以我們現在是極度的政治低能,但是大家都泛政治化。

 

 

聯大第2758號決議對台灣國際地位及參與影響

由台灣制憲基金會理事陳師孟開場主持說明

2625號是補充聯合國憲章,清楚的講說住民自決的憲章所保障的權利。他說這些人:第一個他們可以組成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或者他們可以決定要和另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加入,或者第三,他們也可以組織一個政治實體,這是2625號所寫的,也就是聯合國憲章所寫的住民自決的觀念有具體的途徑讓一群人知道如何住民自決。那奇怪的就是一年之後,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退出,但是對於臺灣或者台灣的住民沒有任何的表述沒有任何的安排。

而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一年前大家還信誓旦旦說有住民自決的權利,但是中華民國的蔣政權完全不考慮這件事情,完全不把這件事情拿來當作對台灣的交代。所以只要政府的這個問題解決了之後,剩下的領土的問題事實上是可以解決的,因為聯合國主張的就是住民自決的權利。那正名當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不正名的話台灣還是中華民國,聯合國就已經講了中華民國的席次跟資格都已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我相當的反對民進黨目前過去之前用的這些說法,中華民國是臺灣,臺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是臺灣,你把中華民國硬要跟台灣扯在一起的話,但是2758講R,O.C等於P.R.O.C,那就等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所以不正名的話是陷台灣於不義,陷臺灣於危險的境地。

中山大學陳文程教授則提及:

聯合國大會1976年的全體會議,在1971年的10月25日,就是台北的時間通過決議案,這個決議案的全文在第一頁,這裡面沒有任何一個字提到臺灣,因為它裡面提到就是說,大會回顧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考慮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然後到最後是說並立即把蔣介石代表,從它們在聯合國組織所屬的所有相關機構中所歸還佔據的席次、席位上驅逐出去,所以整個這個決議文這個幾10個大概也有100多個字的這個決議文裡面沒有一個字提到臺灣,這個決議不是在決定臺灣的這個主權地位、歸屬的問題。這個決議文的這個精神,就是說,在國共內戰裡面,已經被擊敗的蔣介石政權他是沒有資格去代表中國的聯合國席次,整個決議文的精神其實是這樣子。

國際政治非常現實,所以2758號決議案通過以後,尤其那時候臺灣是在國民黨政府的引導之下,臺灣的國際參與就受到嚴重的影響。那個臺灣的外交為什麼變得這麼樣的孤立,我覺得有三個因素造成,第一個就是,蔣介石頑固的堅持捍衛原則,第二個是中國對臺灣不遺餘力的外交打壓,第三個是,美國對中國現實的考量,很長的期間,美國的政府遷就中國,然後犧牲臺灣,這個重要的因素。我看著1971年的表決,我總是覺得非常痛心啊,非常的遺憾,因為那時候有3個決議案的表決,第一個當然是決定了這個中國代表權的問題,是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那這個表決沒有過,老蔣的這個政府已經大勢已去,所以不等到2758號這個決議案的表決就宣布退出了,就走出了大會會場。因為這個問題如果不是重要問題的話,那要過關的這個難度就更加的小了。

與談人李明峻研發長說明:

不管在經濟也好,軍事在世界排名都是20名上下,台灣在世界上算是前段班的國家,可是為什麼面臨很多困難而且是很多國家都沒有的困難,因為我有兩個國際法的問題沒有解決。那這兩個問題呢,臺灣一般都很容易把它混在一起混在一起。臺灣面臨的兩個沒有解決的國際法問題,第一個是臺灣這個島,包括台澎這個這個地區它的歸屬問題,這是國際法的領土問題這一塊。地區,是屬於哪一個國家,或者他自己是不是一個國家,這個島的歸屬問題,那這個歸屬問題是國際法領土論的問題。那第二個是臺灣因為戰後國際政治影響,這個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所以第二個問題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法律地位問題,這在國際法上是屬於政府論的這個問題,所以領土論跟政府論兩個不同的問題存在在現在這個環境。我們現在常常中華民國台灣、台灣法律地位都是把這兩個東西混在一起,其實要切割來看就比較清楚。

與談人王思為說明:

從2758號之前的討論,不管兩個中國的存在或者一中一台的存在,慢慢到了後來臺灣的民主化之後,台灣的主體性逐漸建立之後,才為1999年這樣的兩國論出現,其實我們慢慢發現在之前所謂爭奪中國代表權,這樣子的國家分裂的爭論已經慢慢消失,大家不再討論是不是一個分裂國家。從很多地方幾十年下來,臺灣這邊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也互不重疊.人民、領土、政府然後主權,尤其最重要的是台灣雖然被宣稱說不是主權國家,但本身主權到底存不存在,這也是很重要的判斷的基準,或許我們的主權在某種程度上不這麼完整,可能跟其他國家交往的能力有一些缺乏,可是這個能力的缺乏,並不是沒有跟其他國家交流能力,而是其他國家他限於,或者說他因為某種因素,他覺得跟你交往很麻煩,那不是說我們本身沒有跟他交往的能力,跟外在環境的那個限制,我覺得這個是不太一樣的。

  

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的回顧與展望一

主持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說:

台灣人自己有自己的歷史,所以對過去所有的了解很有限,所以台灣人受害最深的是國民黨,但我們對這完全不了解,不管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加入國際民航組織,國民黨對我們的以想宜定是最大的,國民黨現在還沒有消滅,國民黨沒消滅台灣不會好,但是到現在迷民黨還是好好得在作亂,這是台灣的危機,台灣人的四惡就是愛錢怕死,讓中國人有機可趁,所以要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過程,所有的國家都要考慮有沒有自由民主不是國家利益,台灣不自強是不可能,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讓台灣的地位有提升的可能,我們要善用這個機會,讓台灣國家正常化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涂醒哲以「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公民運動」為題說明:

台灣與聯合國沒有關係,因為台灣從來也沒有加入聯合國。台灣只有一次申請加入,即是陳水扁總統寫信寄給聯合國說我們要用台灣的名義加入,范基文就把它退件,所以沒有加入怎麼會退出?應該用這樣的方式思考才對。台灣不是屬於中華民國,根據舊金山和約或聯合國2758都沒有提到台灣要屬於哪裡的問題,舊金山合約第二條說日本放棄台灣的主權但是他沒有說要給誰,因此說台灣不屬於中國那時候是不屬於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在越戰中戰敗所以中華民國所有的東西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因此進一步把台灣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這不僅是中華民國欺騙台灣人民的歷史真相,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被欺騙,所以在舊金山合約之前台灣都是日本的領土,而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沒有將台灣的歸屬寄託在這裡,所以台灣主權是未定的,但日本不敢這樣說,因為這樣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會很生氣,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直隱瞞了事實,事實上中華民國滅亡,台灣到底有沒有,台灣是人民的土地,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的名字,你明朝可以改成清朝,中華民國可以改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這樣改來改去,人民當然歸你。所以台灣為什麼沒有加入聯合國,其中一個當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阻撓,不過還有一個叫中華民國阻撓,台灣還沒有正名,所以台灣其實是一個民主國家但還沒有正名。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以「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策略」為題說明:

WHO加入的機會。第一個是大流行框架公約,他就是補充國際衛生條例的不足,它有比較包容性的提案,就是理念相近的國家,比如說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等幫我們提出來,那締約方不要再受限於聯合國會員國,那要爭取締約後與中國做出顯著的區分。第二是要實際提升台灣的國際聲量,在今年五月的時候G7外交部長的公報支持台灣參與,那今年年會直接或間接挺台的國家增加,可是有時候又不方便一直講,減少這些國家的壓力。那第二就是,聯合國對於台灣議題的退讓,不再堅持一中原則與兩岸諒解以及改口臺灣案必須由會員國來投票決定,那處置一定要講清楚,比如說美國,他們在聯合國裡面很清楚的點出這件事。

在風險上則是把我國內政化,我說的05年的MOU,就是台灣的事情必須經過中國同意,另外COVID-19流感疫苗選株這件事情台灣就去不了。那另外就是2010年的時候,他們的內部信件要求各項報告要標註中國臺灣省。以及中國對臺灣的打壓更細膩跟多元,聯合國體系裡面的中國因素持續增加,他擋的很細,擋的很密。像我們去日內瓦的時候,台灣護照不能用,你要進去,你要用那個臺灣有照片的中文證件,有照片,有中文的證件申請,臺灣護照沒有。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黃居正「以台灣加入國際民航組織的策略」為題說明:

ICAO的組成會員沒有非國家這種東西,你要成為的會員就是要成為國家,不是國家就不會成為他的會員,觀察員也只是想要成為國家,巴勒斯坦他不是用解放組織的名義去當觀察員,而是要成為一個國家的後備陣營,所以他是以國家觀察員的地位在聯合國裡面爭取他的席次。那他不是只志在觀察,那中華台北只想要用觀察,那人家是想要建國想要成為國家,想要得到全世界國家的承認,這件事情是要弄得非常清楚,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清楚的概念。

那中華民國這個很有意思的,1949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不斷透過蘇聯通告所有聯合國的會員國還有其他的國家,要求把蔣介石的黨羽,從所有的國際組織,還有包括雙邊關係的承認把他驅逐出去,不是因為1971年才這樣做。其實包括到50年的時候,ICAO的秘書長就還接到通知,說要把中華民國驅逐出去,而且呢,不是蔣介石政權,實際上在1950年的時候ICAO收到通知是指中華民國。所以ICAO只是沒有積極處理這件事情,是因為美國在背後強力的支持蔣介石政權。所以其實雖然有很多很多國家反對,但是美國還是持續的支持。

事情是有一個關鍵時間,就是在1950年的時候呢,這個現在急著想要插回去參加ICAO的國家,在1950年當時也是正式會員國的中華民國,竟然宣布退出ICAO,這件事情是我們在外交部檔案可以看到的。其實1950年是主動退出ICAO,為什麼呢?因為他交不起會費,因為他作為一個佔領臺灣的殘餘主權,卻要交全中國的會費,他付不起,付不起他就決定退出。退出以後1950-1953年是沒有任何中國代表在ICAO,1953年中華民國又重新加入,不過重新加入的唯一條件就是不要交全中國的會費,他只要付台灣的領土的會費。

 

以台灣之名加入國際組織的回顧與展望二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許文堂以主持身份說明:

這場跟我們的生活很有關係,這是很重要的議題。我想大家都有看公視的連續劇斯卡羅,大家看起來說台灣可以說很多語言,所以現在也是毫無懸念可以說華語,所以現在也是毫無懸念可以說華語。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姜皇池以「台灣參與國際漁業組織的策略」為題說明:

我們台灣加入的國際組織大部分都集中在國際漁業組織上,那理由非常簡單,是因為80年代初全世界整個漁業在臺灣發展,70年代80年代時全世界的經濟漁業遠洋漁業正在萎縮,因為世界規定200海里內經濟海域,公海面積減少,我們臺灣就賭對了,積極投資,80年代到90年代當時我們的漁業產量往上拉起來,即使是說漁業資源很糟糕,但是臺灣的遠航漁業持續在成長。那各位從這幾張圖可以看到台灣漁業持續在成長,遠洋漁業60-90公噸,只要講一件事情,只要有魚就是有台灣的船,除了南北極之外,我問他為什麼沒有去南北極,他就說船沒有暖氣,不然只要有魚就有台灣的船。

因為臺灣漁民夠壞夠大夠強,我們可以把全世界的魚都抓走,他非得跟你談,因為若他沒有把你納入這個體系規範裡面,那他所有的規定都將是無效。變成他一定要把他抓進來,可是一方面這個策略可用嗎?當然,中間有很多眉角,從最早中國我什麼都給你,要求你遵守所有規定,我給你捕魚給你多少錢到讓你做觀察員,到最後我們可以做會員,這中間是一個流程,那整個戰鬥過程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那現在我們已經加入國際組織,我要怎麼去維持怎麼去運作,第一個還是要跟他秘書處自己聯繫溝通,以減輕中國打壓對我們的影響,其實即便在裡面之中他還是希望改我們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看一下,所有裡面的名字,用臺灣的只有一個,就是所謂的這個NPFC用TAIWAN,這是唯一的兩個,其他都用Chinese Taipei,就是中國臺北基本上講起來就像中屬台北。

                     

臺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徐光蓉以「聯合國、台灣與氣候變遷」為題說明:

過去其實不管是美國、歐洲、中國、非洲、臺灣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年初的時候,乾旱非常嚴重,然後之後就開始暴雨,所以現在的天氣已經變得很難預測。回到我們臺灣的現況,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資料台灣耗能是全球第23名,二氧化碳是全球第22名,每個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全球第19名,然後我們每個人每年的用電量是全球第12名。我們前面的國家呢,都是自己產能源,然後油水大量的國家,那我們臺灣幾乎都靠進口。跟去年就是2019年的資料跟2018年的比較,那你就發現呢臺灣其實有減少,但是減少的非常的少,日本比我們有效率,可是他們的減少比我還多。所以我們臺灣其實改變的有限,那我們臺灣的雖然不是締約國,我們在2015年的時候,我們也準備了一個我們臺灣的自願減量方案,我們自願減量方案,其實我們氣候變遷的目標其實一直在改,就是改的越來越寬鬆,那我們現在的自願減量目標是以2005年當作我們的基準,我們說我們到達2050的時候,要減到了2005年的一半。那問題是這樣一個目標跟巴黎協議說希望大家2050是零碳排放有滿大的差距,所以最近小英總統才會提出來說2050我們臺灣要走到零碳排放。但是零碳排放呢,就是我們可能要走這個紅色的線,要比以前的減量幅度要大很多,所以要怎麼去做到,目前都沒有看到有這個策略出來。

2006年的台灣,民進黨的立委王塗發等人就提了一個溫室氣體減量法,這個法案一讀通過,英國人非常的興奮,興奮到英國的外交部正式出海,邀請這幾位的立法委員去英國參訪。這是我們跟英國在1972年斷交以來第一次官方的邀請相當重要,因為當初的這個法案,是全世界第一個這樣的法案,英國人覺得我們臺灣太先進,結果我們一讀之後呢就擱置。我們講很多,我們做的其實很少,所以我們應該要提出2030年我們要做到什麼程度,我們要做哪些事情,不只是2050,0碳排,而且怎麼去做?。那我們假如要去加入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的話,大家也會來問你,不是天天去結果去參加,我們臺灣最近幾年呢都會做很多廣告,在場外說臺灣can help,有時候我也覺得蠻尷尬的,在這個議題上我們其實蠻落後,我們很多的邦交國可能再過10年20年,他的國土都不見,結果我們臺灣要講you can help。所以,我覺得希望大家多關心這個議題,然後我們怎麼樣去讓我們確實可以幫助其他國家。

全球原住民青年工作小組主席洪簡廷卉以「台灣原住民族的聯合國參與」為題說明:

聯合國不同的會議其實也有分不同的觀察員的群組裡面就有原住民的、也有青年,過往也有臺灣的青年很積極地參與在氣候變遷的這個青年的小組裡面,那我之前去氣候變遷的話都是參與在就是原住民的小組裡面,其實有非常多這樣子的參與的可能跟管道。那這個是同一份聲明稿,所以我們其實後來是措辭非常直接地說,我們的這樣子的參與的權利,不應該受到政府的干預,然後就被侵犯我的權利。那這個聲明稿在當時是引發很多的討論了,因為其實雖然說不能在會議上說我是來自臺灣,可是其實在場的因為就是因為非常積極地參與很多的討論嘛,然後還有在其他的會議上會介紹,所以其實都知道我是來自臺灣,也因為這樣,我曾經有一場的就是周邊會議,我後面會場後面這樣一整排的黑衣人,甚至在會議開始之前,我先被請去的中國辦事處的辦公室,就是他就是想問我說我等一下,在那場會議上我要發表什麼,就是會遇到這樣的狀況,然後你的主辦單位都被中國代表處寄信警告說不得在任何的文宣品上,就是還有在會議上面提到臺灣。

我們政策不錯,實際表現卻不好,臺灣的原住民族政策也是這樣子,我們有好的法律架構,可是在執行的層面上,卻有非常多的問號。我們這十幾年參與下來,整個國家政策在這聯合國參與上的一些缺點,就是現在我們缺乏策略性參與的,吸引比較多的目光的議題是有非常多的資源在投注,可是以原住民的聯合國參與來說,我剛剛講的就是,將近10年來都是單打獨鬥,我們是用自己的方法就是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貸款,想辦法先到再說。所以這個策略性的參與,其實要努力去思考,然後像是我2015年到巴黎的時候,那時候其實是就是民間基金會讓我去的,然後在政府的相關的會議討論上面,大家對於說臺灣的原住民來參加這個會議是問號的,然後甚至連原民會也沒有派員參加,這其實可以重新思考我們的不管是政府部會,聯合國參與的策略,或者是民間的參與策略,那另外我們在培育的部分,也沒有這種策略性的培育,不管是語言能力還是對議題的敏感度,遊說的能力,組織工作的能力跟溝通的能力,這些其實都是非常需要長時間的培力,培養跟培訓還有陪伴。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