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拉美看台灣修憲
2018年12月20日,馬英九為其新書《八年執政回憶錄》舉辦發表會,該書最後一章「未竟之志」中指出,他對台灣未來的三項憂慮之一是,因為台灣也出現了「不自由民主政治」現象,他表示許多國家元首選完後,忘記憲法與法律開始濫權違法,「非自由政府,沒想到現在竟也出現在我們國家。」
以2020年2月1日上任本屆立法委員為例,同年10月6日成立修憲委員會,但拖到去(2021)年5月18日才召開第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延至今(2022)年1月6日召開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此次立法院召開臨時會在短短不到一個月,既要修憲又要將地制法強渡關山,證明「立法院確是民進黨開的」。
法學教授林騰鷂抨擊:「更不可思議的是民進黨又在立法院臨時會中罔顧程序正義,急推『由上而下』,背離民主核心價值的修憲案,實在是鴨霸無恥!」
朝野四大政黨喊了兩年多修憲,期間共出現七十幾個修憲提案,但真正送出修憲委員會的草案僅「有關18歲公民權之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之一條文。」該條文內容是:中華民國國民年滿18歲者,有依法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及參加公民投票之權。除本憲法及法律別有規定者外,年滿18歲者,有依法被選舉之權。 憲法第130條之規定,停止適用。以下拉美案例或可提供台灣立法委員警惕。
智利:修憲迫獨裁者「還政於民」
智利先後有過九部憲法,實施時間最長是1833年和1925年的版本。1973年9月11日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成功發動軍事政變,次年正式就任總統並終止憲法、解散議會。之後智利舉辦過四次公投,第一次在1980年9月11日,內容為政體認可,贊成率為69%,並於1981年3月11日生效。
所謂政體認可,包括總統任期八年且不得連任、1989年恢復國民議會、1997年起普選總統。第二次在1988年10月5日,內容為延長總統任期,贊成率僅為44.01%,因此皮諾契特無法續任,同年通過的修正案將總統任期縮減為四年。第三次公投為1989年7月30日,內容為同意憲法變革贊成率為91.25%。皮諾契特欣然接受公投結果,並於1990年3月11日「還政於民」,顯示他是一位「知所進退」的獨裁者。
更令全球刮目相看的是2020年10月25日舉行的第四次修憲公投,選民需回答兩個題目:一、你「是/否」同意制定全新的智利憲法?二、如同意制定新憲法,你支持「全民直選制憲委員會」(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或是「混合式制憲委員會」(Mixed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前者為全部制憲委員均由民眾選舉產生,後者為50%由選舉產生、50%由國會議員擔任。結果78.27%選票贊成修改1980年由軍政府制定的憲法,78.99%贊成全新的制憲委員會。
根據公投結果,智利在去年4月投票選出155位制憲會議成員,該委員會將以一年為期、但不得晚於今年6月提出「新憲草案」,屆時將再度舉行公投決定是否通過制憲會議起草的新憲法。
宏都拉斯:違反程序正義遭政變
2009年6月28日宏都拉斯「政變」後,受到美洲開發銀行、歐盟、世界銀行等暫停對宏都拉斯的援助,美洲國家組織停止宏都拉斯會員資格,國際與拉丁美洲國家紛紛譴責及實施外交制裁,美國和中華民國係少數未召回大使的國家。
該次遭政變的主角賽拉亞(José Manuel Zelaya)在2005年11月贏得大選後,於2006年1月宣誓就任總統,任期四年。根據1982年通過的宏都拉斯憲法,總統必須卸任十年後才能再次參選,該憲法第239條甚至規定,任何尋求修憲及延長任期的總統,將自動失去總統職位。
由於下次大選訂於2009年11月29日舉行,企圖連任的賽拉亞總統自上半年起積極推動修憲公投。3月24日賽拉亞以行政命令(編號PCM-05-2009)要求「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al Institute)於6月28日辦理「預備性投票」(preliminary poll),議題為「你贊成在2009年11月的大選中包括由人民決定是否召開全國修憲大會的第四張選票?」其他三張為總統、國會議員及市長選票。
結果繼宏都拉斯最高選舉法庭(Supreme Electoral Tribunal)宣佈該公投不合法後,最高法院也做出相同的判定。6月23日國會甚至通過法律,禁止在大選前180天內舉行公投。由於大選將於11月29日舉行,因此6月28日的公投成為非法。然在最高法院宣判公投違憲後,賽拉亞仍一意孤行,故引發軍方、反對黨強烈反彈。
賽拉亞於6月24日免除總參謀長巴拉斯克斯(Romeo Vásquez Velásquez)職務,稍後國防部長奧雷亞納(Edmundo Orellana)則和三軍軍種總司令集體辭職表示對總參謀長的支持。次日最高法院宣佈,塞拉亞將巴拉斯克斯免職違反憲法,必須恢復其職務,但賽拉亞並未理會,結果導致6月28日清晨遭軍方押解被迫流亡哥斯大黎加,國會議長米契列地(Roberto Micheletti)宣佈繼任總統,至2010年1月27日賽拉亞任期屆滿為止。
2014年1月27日,總計5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代表團出席了新任總統葉南德茲(Juan Orlando Hernández)的就職儀式。諷刺的是2017年葉南德茲在爭議中連任總統,因此未邀請外國元首觀禮。更糟的是剛卸任的葉南德茲已於2月7日遭美國禁止入境。
2013年3月1日,蔡英文曾在臉書寫到「最近我去看了一部描述1988年智利公投的電影《NO》,在電影中,因為懷著對民主自由的熱愛和堅信,即使當權者威脅利誘,負責宣傳公投的創意廣告人仍能以有限的資源,作出匯聚民意、撼動人心的作品。」若以蔡英文目前掌握的資源卻只提出一案修憲觀之,可算是典型的「換位置就換腦袋」。
台灣雖有民主實踐的豐富經驗,但選務改革仍然牛步化,例如不僅沒有不在籍投票,也沒有通訊投票、提前投票,先進的電子投票更付之闕如。修憲複決要超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門檻(約915萬),即使是2018年得票最高的公投案贊成數(約795萬)也沒有達標。難怪台大法理學與憲政理論教授顏厥安擔憂,「萬一修憲案在複決中遭到否決,降低投票權年齡門檻的政治困境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