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準備好了嗎?台灣未來國家願景與挑戰」論壇會議紀實

 

台灣制憲基金會2022326日於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台灣準備好了嗎?台灣未來國家願景與挑戰」論壇。論壇由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長辜寬敏先生、以及無任所大使林佳龍先生的致詞展開。緊接著,連續進行四個場次的專題演講:「台灣未來十年的經濟展望與評估」場次,邀請《財訊》發行人兼社長謝金河主講、中華經濟研究院WTO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與談;「非核家園下的能源轉型」場次,邀請台北市市議員邱威傑辦公室執行長蔡中岳主講;「台灣的國家安全與國民心防」場次,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張國城主講、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與談;「美中新情境下的台灣處境與展望」邀請作家汪浩主講、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與談。並有圓桌論壇一場次,主題為「制憲與國家正常化的時代意義」,邀請輔仁大學學士後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姚孟昌主講,立法委員陳亭妃、台北市市議員苗博雅與台灣基進新聞部主任張博洋與談。最後再由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王美琇進行總結報告。

辜寬敏:發表新憲法草案,給台灣未來更清楚的藍圖;林佳龍:五大主軸回應台灣未來挑戰

台灣制憲基金會董事長辜寬敏於開幕致詞時表示,他主張台灣獨立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以上,目前台灣希望有正常國家的人高達九成。制憲運動就是正常國家最重要的一步,雖然非常困難,但不做就什麼都沒有。比起五年、十年前,台灣的國家民意是大大的不同,我們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相較以前增進許多,可以建立一個正常國家。台灣制憲基金會推展新憲法運動已經一年多了,接下來要發表新憲法草案,給台灣未來更清楚的藍圖。

無任所大使林佳龍於致詞時則表示,邁向正常國家,二次民主改革,就是世代革新最重要的內容。台灣應該在既有的基礎之下,讓臺灣的民主發展,建立一個正常的國家。其實早在2007年,當時民進黨的全代會通過了正常國家決議文,辜寬敏先生就是很重要的推手。雖然因為現實的困難,提案內容進行了修改,不過大體的精神就是我們今天臺灣全民的共識,也就是90%多的人民都支持建立一個正常的國家。

林佳龍也指出,台灣智庫去年成立二十周年的時候,就提出「挑戰2032臺灣國家新願景」。這個10年計畫以安全、創新、協和、包容與韌性為關鍵,是建立了五大主軸20個戰略目標以及100項關鍵課題。希望能夠具體地來討論臺灣未來如何回應10年可能面臨的重大挑戰。五大主軸包括:

一、安全:我們將致力強化與團結臺灣內部社會,同時結合國際力量,以應對來自外交、兩岸關係、國防、非傳統安全威脅等四個面向的安全議題,期盼用發揮影響力的全球外交戰略,維護主權,以穩定區域局勢的兩岸關係,並強化自主戰備與維護國家安全的國防,以及建立面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整合應變能力。

二、創新臺灣:我們將推動制度創新、市場創新與跨域創新,同時聚焦於人才、資金、產業投資與貿易補缺,以及淨零排碳等議題,期盼能擴大創新人才的國際化。建構連結全球創新力的資本市場,推動臺灣版的印太戰略,提升臺灣數位國際影響力,以及建構共享體系,來提高產業能資源的生產力。

三、結合臺灣:相較於多數決,我們主張協和式民主,強調政治決策必須建立在利害關係人的共識之上,為凝聚共識同時優化政府職能,我們期盼能夠建構協和民主的治理模式,同時深化轉型正義。促進多元族群融合,引導政黨重組、選制改革。特別要推動以國家正常化為目標的政府體制改造,尤其是新的符合臺灣的憲法。

四、包容臺灣:在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挑戰,數位時代勞動市場的變化和新南向政策所帶來的新住民以及巨變過程中社會福利體制的變動等挑戰之下,我們將重新盤點教育政策,以提高人口質量。以社會投資精神重塑社會福利體系,提供制度誘因,建構優質勞動力市場,以及創造並兼顧多元文化的投資型國家體制。

五、韌性臺灣:在面對極端氣候的環境與全球能源轉型的需求之下,為調適氣候變遷衝擊,推動能源轉型升級,同時追求國土永續均衡,我們將規劃與氣候變遷因應,建構以環境永續為標準的交通建設計畫,新常態為共識的新生活,以及以淨零排放為目標的能源轉型。

謝金河:台灣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榮景;李淳:經濟安全是全球經濟的大趨勢

論壇第一場次「台灣未來十年的經濟展望與評估」,主講人謝金河開宗明義,表示未來10年臺灣的定位有3個重點:第一,臺灣小國體制,但是要有大國思維。這3年,大家可以見證到臺灣優秀的成長。如果盤點一下臺灣現在的經濟實力,臺灣是世界第20大經濟體也是全世界第十五出口的國家,而臺灣更是股票市場總市值排名第十六大的大國,所以各位要去想臺灣未來如何營造一個小國體制的大國思維。

第二,每一次的全球危機,都是考驗臺灣韌性的時候。最近烏俄衝突爆發,各位可以了解到我們跟烏克蘭有很多的不同。其中除了顯現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優勢,也能看見美國的科技實力。從中我們應該思考,我們的經濟利益如何變成更大的國力?臺灣這三年經濟大好,很重要的原因是臺商回流,讓台灣人均所得追上南韓,但未來我們要去評估臺灣的弱項,比如容納未來那麼多的製造業?我們的電力負荷夠不夠?未來5年、10年、20年,臺灣的電力的需求包括能源轉型要如何處理?

第三,過去臺灣引進外來的人力以外勞為主,但是臺灣現在人口停滯、老化,從全世界去吸引第一流人才,是臺灣現在要要重中之重的任務。所以一定要讓社會體制鬆綁,例如台電民營化勢在必行,因為民營化以後,臺灣的能源轉型就會開始展現,讓民間介入,改變的力道會逐漸顯現。又或者油價上漲的時候,中油1年虧一兆,但中油虧錢還是人民在虧錢,因為那個是全民的納稅錢,也因此臺電跟中油,沒有更大的力量去做擴張去更新設備。

謝金河話鋒一轉,討論烏俄戰爭對全球局勢的影響。他說,烏俄戰爭讓大家重新去評價俄羅斯這一個國家;第一,全世界沒有人能想樣俄羅斯會這麼弱,所以他特別要告訴大家,當大多數人把中國看成非常偉大的國家,其實如果經過戰爭,中國跟俄羅斯恐怕也沒有差很多。這一次。美國對俄羅斯的戰略非常清楚,就是經濟封鎖,從限制原油的價格出售開始,接著取消最惠國待遇,最後停止所有的經濟活動。這也顯示將來全世界一定會用更大的力氣來抵制習近平,這個是這一次在烏俄戰爭當中為全世界帶來最大的啟發。假如中國的集權獨裁專制體制沒有改變,中國的經濟恐怕只會一路往下走。對抗極權體制國家,就要使它的經濟變弱變成小國,才不會亂咬人。

謝金河最後總結,2020年臺灣是全球出口成長最高的國家,人均年所得超過3萬美元;今年臺灣的經濟成長率,跟中國沒有差得很遠,因此台灣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榮景。不過臺灣也面臨一些挑戰,第一就是要面對通貨膨脹,第二就是要打房,尤其是三戶以上貸款規定;第三是長期低薪的流轉,臺灣的企業主應該趁此機會積極為員工加薪,並想辦法去全世界爭取最優秀的人才。如此努力才能讓臺灣有更大的力量來迎接未來經濟發展的願景。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全世界都越來越強調經濟安全,全世界接下來的經濟包含臺灣在內不能只看效率成本,也不是只有在看科技領先,而是該在乎安全威脅。日本去年的10月已經設立一個經濟安全保障大臣簡稱經濟安保大臣,韓國在今年的1月、2月也在經濟部成立了經濟安全小組,推動了新的經濟安全制度。臺灣的步調稍微慢了一點,接下來10年應該把經濟安全當成重點。全世界都在談「確保經濟自主性」,這一次的烏俄戰爭就凸顯出歐盟經濟的脆弱程度。10年前歐盟就已經開始在推動所謂經濟能源自主性的檢討,那當時因為沒有戰爭,大家就開始在紙上談兵繼續做研究,所以這一次的烏俄戰爭直接加速歐盟能源自主政策的落實。

此外,李淳也指出經濟的不可或缺性很重要。臺灣零組件供應是世界的第一名,所以經濟不可或缺性就是未來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一,別人為我們的安全擔心,第二,是我們有沒有被取代的可能性。第三,以臺積電為例,臺積電現在面對的最大挑戰,其實是科技的跳躍發展,全世界現在都在投入半導體發展。過去的歷史告訴我們,當科技有一個重大突破,而現有業者沒有辦法採用那個科技的時候就會被淘汰。李淳認為,臺灣有非常好的基礎,是個非常敏捷的經濟體,並且臺灣社會對於臺灣經濟未來具有共識,而且這個共識是跨越藍綠,也就是說臺灣希望能夠維持在國際的地位、希望維持我們的競爭力。2032年之前,我們怎麼樣去形成更大的凝聚力,其實政府很多政策要嘗試放鬆,也就是說未來我們的政府需要是一個敏捷的政府,我們的產業是個敏捷的產業,我們的社會是個敏捷的社會,所謂敏捷就是我們可以感受到對我們已知的威脅並且做有效的回應,而且我們會採取最好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

蔡中岳:因應淨零碳排 台灣應加強改善電網 推動綠能與儲能

論壇第二場次「非核家園下的能源轉型」,主講人蔡中岳為大家剖析臺灣能源轉型接下來的發展跟現況。回應近期的停電事件,蔡中岳表示,停電並不是缺電,其實33號之後陸陸續續有一些小型的跳電事件,有一些是因為電力設備老舊損壞,有一些是動物誤觸,這種小規模的跳電以前也都有,以後也還會有。電力基礎設施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小區域的停電大家可以理解不是缺電,但是這種大規模停電的狀況是不是缺電呢?我相信感受上來講,大家可能還會覺得是缺電,但事實上,大規模的停電依然跟輸配電基礎設施的安全和穩定比較有關心。但蔡中岳也承認,台灣的用電需求的確仍還在不斷的成長當中,例如半導體產業本身就是吃電大怪獸,所以用電不斷再飆高,也讓人很擔心用電比較高會不斷的發生停電的狀況。

不過,蔡中岳進一步指出,能源議題關心的不是只有電夠不夠用,還有包含整體的能源使用.所以為什麼全世界在推電動車,就是希望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能源轉型其實談的不是只有電力,它是綠色永續,更大的目的是能源效率提高,讓公民參與節能計畫。而目前台灣白天的主力電源除了燃煤燃氣還有太陽能發電,但太陽能發電要搭配足夠的儲能系統,風力發電也是如此。所以不是一直蓋電廠就可以,而是想辦法儲能並且改善電網系統。

蔡中岳也指出,全世界已經超過140個國家宣佈要淨零碳排了,去年小英總統也已經宣布要淨零碳排,那台灣要如何達成2050這個零碳排的階段目標跟路徑?這跟能源電力有很大的關係,也跟產業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甚至對於我們的勞工生計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臺灣是天然氣進口的第三、第四大國,烏俄戰爭說明了能源會受到戰爭的影響,並且氣候變遷的問題正在加劇。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目的就是要減碳,但巴黎協定其實重點是每一個國家的自主貢獻,而臺灣的自主貢獻就是2050淨零碳排,但聯合國大會臺灣雖然不能參加,但由於台灣是碳排放大國,所以世界還是很關心我們的能源政策。

蔡中岳表示,台灣的電價是世界上數一數二便宜,但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的能源,90%仰賴進口,所以電價要調漲是合理,可是不代表每一個人的電價都要調漲,而是高用電的家戶進行調漲。台灣當前發展再生能源依然有許多的課題,比如砍樹種電、海洋能發電,都有可能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所以淨零路線十分困難。所以能源轉型要克服許多問題,我們要達到綠電的過程當中怎麼做社會溝通。臺灣正在走向全世界的方向,綠能是必要發展的路線。

張國城:打破長期以來的謬論有助鞏固國民心防;何澄輝:烏克蘭國土防衛部隊經驗可供台灣參考

論壇第三場次「台灣的國家安全與國民心防」,主講人張國城指出,臺灣的國防並不悲觀,但臺灣要建立有效的國防,就要先建立有效的心防,正確的觀念跟步驟缺一不可。國防主要討論的是軍事戰略,軍事戰略是兵力的數量乘以裝備的性能,所以後勤的補給訓練水準還有部隊的管理領導、統御、忠誠要特別注意,但這是都必須具備的條件,而不是某一項特別強大就可以補足其他缺陷的。每一個單位,每一個變項,包括兵力數量、裝備性能、後勤補給訓練水準、部隊管理、領導統御都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建立臺灣人的心防,建立心防第一個就是要破除謬論,黨國體制長年以來扮演了主要的角色,破除謬論、打破神話,就是建立臺灣心防最重要的。第二個就是我們時時反思,做一件事情不管成功或失敗我們都經常進行;第三個,擴充知識。

臺灣到底有哪些謬論呢?張國城直指,比如李國鼎、孫運璿是臺灣經濟奇蹟,或者蔣介石帶來的黃金拯救了臺灣的經濟。而破除謬論、打破神話就要依靠我們的教育。在教育的過程中,盡量多做反思,並注意前後因果過度的推論,然後養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我認為建立臺灣的國防、臺灣的經濟、臺灣的社會福利、臺灣的各項建設,基礎就是穩固,用批判性思考發現問題,抱持看待事情的多元心態,認清事實、釐清因果,避免套套邏輯。

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指出,烏克蘭 2014 年「頓巴斯戰爭」戰爭後進行大幅軍事改革,尤其創建18至60歲國民甚至外國人都能參加「國土防衛部隊(Territorial Defence Force, TDF)」。國土防衛部隊並非要人人拿提槍上戰場、扛飛彈打戰車,而是透過在地訓練及動員,在戰爭時仍可以維護地方治安並確保城市運作。在基輔攻防最激烈時,除了宵禁外,整個城市仍維持運作,甚至有麵包店還能開6小時。國土防衛部隊也發揮意想不到的在地優勢,配合正規軍反擊,其展現出的戰爭韌性,就是來自於對在地的強烈認同。

何澄輝也指出,有一些人認為烏克蘭這一次戰爭動員太晚。但事實上,烏克蘭在2014年「頓巴斯戰爭」之後,推動的軍事改革包括烏克蘭新軍和北約軍隊對接、赴美訓練,行為模式仿效美軍。國土防衛部隊也是這一波軍事改革的一部分,目前總共成立了32個防禦營,成為烏克蘭軍方抗俄最強大的後盾。烏克蘭國土防衛部隊這樣非軍事戰鬥的編制,也對台灣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汪浩:反抗「上海公報」體制,是臺灣現代史的主軸;宋承恩:從烏俄戰爭明示台灣迫切需要國家正常化

論壇第四場次「美中新情境下的台灣處境與展望」,主講人汪浩首先回顧一下50年前「上海公報」發表時的美中舊情勢。當時決定美中關係的兩大要素,一是中國文革後期毛澤東想推動聯美抗蘇政策,二是美國為了結束越戰和抑制蘇聯擴張,積極謀求與北京改善關係,此兩大要素彼此合力。

他指出,50年前尼克森提出的「一中政策」,不是出於對中國的同情,而是基於對中國實力與意圖的判斷,從美國所處現實出發、為美國國家利益設計。它反映了1970年代的景況,即如毛澤東所言「基本問題是:無論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都不能兩面作戰。」美中這兩個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完全不同的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分歧,而戰略利益促使它們走在一起。當時雙方都需要進行戰略收縮,以便集中精力對付主要敵人蘇聯。但是,1972年2月,尼克森出發去北京前,季辛吉告訴尼克森「他們同俄國人一樣危險。事實上,在某個歷史時期,他們會更加危險」。季辛吉說「如果中國更強的話,它就不會這樣一心一意地尋求同我們改善關係了。」「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時,季辛吉預期的那個「歷史時期」來臨了。

1972年2月28日,中國在「上海公報」中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臺』、『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臺灣獨立』和鼓吹『臺灣地位未定』的活動。」而美國則聲明「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必須指出,美國從未正式承認或接受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也一貫反對中國以武力改變臺海現狀。

1979年的「美國與台灣關係法」打開了「上海公報」體制的一個小小缺口。「台灣關係法」表明「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基於臺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這一期望;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之舉 — 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這句話實際上是「上海公報」中那句美國「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的加強和擴大解釋,即「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不是中國內政,而是「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因此美國會嚴重關切。

1981年的雷根總統「六項保證」之一是美國「未改變關於台灣主權的立場」。那美國「關於台灣主權的立場」是什麼呢?2020年11月12日,時任國務卿的蓬佩奧公開表示,談論這議題用詞正確很重要,台灣從不是中國一部分(Taiwan has not been a part of China),前總統雷根政府為制定對台政策所做的工作也承認這件事,過去35年美國兩黨政府皆遵循這些政策。蓬佩奧的這句話是對美國政府立場的澄清,也是對「上海公報」的某種修正。余茂春在2022年1月8日「台灣的意義」一文中進一步提出,防衛台灣是自由世界的共同責任。 他指出,台灣不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歷史、國際法和既定事實來看,這一點都無可爭議。「上海公報」發表50年後,美國兩黨對「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已經有了新的共識,所以,時機已經成熟,台灣應該努力推動美國政府修改「一中政策」了。

汪浩說,從歷史上來看,這次俄烏戰爭可能成為美蘇冷戰的終結篇。美國通過支持烏克蘭的抗俄戰爭,將俄羅斯從政治,經濟,軍事上打垮,俄羅斯從此一厥不振,而美國與歐洲空前團結。從此以後,美國比較不必擔心兩面作戰的問題,美國全球戰略徹底從重歐輕亞,調整為重亞輕歐,美中的兩極對立今後會長期主導全球國際關係。

汪浩指出,面對美中「新冷戰」的國際情勢,台灣人民必須認清,世界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國家以消滅中華民國,剝奪台灣人民自決權為其基本國策,並且不惜對台灣使用毀滅性武力,「留島不留人」。所以,台灣應該堅持親美的基本國策,堅定站在自由民主陣營一邊;台灣不可以奉行「中立主義」,當騎牆派。台灣與美國有共同的利益,即遏制中國破壞亞太均勢,對抗中國的政治霸凌和經濟帝國主義。

汪浩最後指出,1972年以來,台灣人民,通過中華民國台灣化來反抗「上海公報」體制,是臺灣現代史的主軸。中華民國台灣化就是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和本土化,中華民國已經被台灣人民「借殼上市」了。可是,國際社會礙於中國的反對,普遍不敢在法理上承認台灣的事實獨立。要衝破「上海公報」體制的框限,正如蓬佩奧所言, 「美國應外交承認中華民國台灣是自由主權國家,這無涉台灣未來的獨立,而是承認明確且早已存在的事實。」3月16日,蓬佩奧又說,烏克蘭的例子證明西方不能和稀泥,必須立場明確,否則會有讓「壞人」誤判的風險,要確保台灣有自我防衛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它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台灣成為中國一部分,「那不是統一,而是一個摧毀一個獨立國家的侵略行動。」台灣不僅要推動台海安全問題國際化,也要推動各國承認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這個事實。

台灣制憲基金會宋承恩副執行長則指出,台灣跟烏克蘭的差別在於,烏克蘭是主權國家,然而台灣在主權地位上還沒有那麼確定。這個跟過去的戰略背景有關係,跟美、中、蘇聯大三角的對抗關係有關係,也跟美、中、台的小三角關係有關係,也跟台灣怎麼認定自己有關係。台灣跟烏克蘭有一些相同點,但戰略上有一些不同點。其中一個相同點是,台灣是站在對抗極權擴張的最前線。台灣一再提醒國際社會,中國的國際行為其實是一個擴張主義,但光美國就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認知到這件事情。南海爭議剛剛發生的時候,還有很多人認為中國不至於到那一個程度,認為中國所謂和平崛起是真實的。後來才發現中國根本是國際霸凌。中國用釣魚台爭議對日本擴大施壓,更不用說對台灣的施壓。上述這一些事情,國際慢慢才說這是擴張主義。國際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期間,才真正認知到俄羅斯真的是擴張主義,因為俄羅斯否定烏克蘭有國家的資格,也否定烏克蘭人民這一個民族,有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根本資格。

宋承恩說,在這一些方面上,台灣跟烏克蘭非常相似。台灣人對於這一塊土地的主權一直被否定;台灣人作為一個新興民族,成為一個可以跟中國有別的國家的文化、歷史還有認同的根本性基礎一直被否認。在這一些方面,台灣跟烏克蘭其實是站在一樣的地方。我們應該做更多的是,在這一些論述上去加強,去彌補目前在形式上面,台灣不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的弱點,更多讓國際社會認知到,台灣人跟烏克蘭人一樣,完全有權利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宋承恩表示,美國的一中政策其實不停的演變。演變的高峰就是在龐佩歐接受訪問時,2020年底10月到11月之間,他說:「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那個講得非常清楚。一中政策是美國的一個政策,台灣不要去改變美國的一中政策。對於美國來說,中華民國並不存在。美國在1979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說,中華民國就是美國在1979年1月1日以前,承認的那一個政權,也就是說那是過去式。1979年1月1日之後,對於美國來說,中華民國並不存在。所以我們沒有懸念就是台灣。對美國來說,台灣就是台灣。因此台灣的蔡政府不要把「中華民國台灣」放到美國官員或是前官員的口中,這違反美國的一中政策。龐培歐當然非常客氣,當主人講「中華民國臺灣」的時候,他也會跟著講「中華民國臺灣」。龐培歐在接受訪問的時候,他說的就是臺灣,他沒有中華民國。所以你不需要去改變美國的一中政策。請不要把中華民國臺灣放到美國的政策裡頭,那是沒有道理的事情,那是從1979年就確立的事情。

宋承恩進一步指出,過去我們有一個觀念認為,臺灣的國家正常化是危險的事,會被打;對臺灣危險,對區域也危險;甚至有人認為,中華民國憲法是安全的,是維繫臺灣人的安全閥。然而俄羅斯侵入烏克蘭之後,意味著連主權國家都會被侵略,更何況是臺灣。臺灣更需要的是堅持自己的主權、強化自己的主權論述,然後勇敢的跟國際上說,我就是台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