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憲青年陣線X台灣制憲基金會 X 楊孟軒《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讀書會:本土化、民主化》活動紀錄

我們在5/9晚上舉辦了「《蔣經國的台灣時代》讀書會:本土化、民主化」線上講座,邀請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楊孟軒擔任此次講座的演講人,希望藉由討論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的最新著作《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在充分的歷史事實基礎上,合理評價蔣經國在台灣歷史中的定位。
本次講座的演講人楊孟軒現於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學系任教,主要教授台灣史與中國史。他的研究主題之一為戰後遷徙流離至台灣的底層外省人的社會記憶的歷史,並著有《出中國記: 現代、創傷、記憶與認同》(暫譯)一書。2020年,該書獲得記憶研究協會(Memory Studies Association First Book Award)首書獎;2021年,又獲得美國國際圖書獎入圍通史類最佳歷史書籍。
此次演講聚焦於《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一書第八章至第十章,討論蔣經國與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經濟發展以及兩岸關係之間的關係。楊孟軒於演講中首先說明,根據林孝庭對蔣經國日記的研究,蔣經國其實是一個骨子裡非常反民主制度、且偏好社會主義與國家統制經濟的人。然而在已經民主化的今天,台灣一般民眾普遍仍對身為二代獨裁者的蔣經國持正面評價,甚至在國際上,也被認定是台灣自由貿易、經濟起飛與民主化的總推手,著實諷刺。
楊孟軒表示,蔣經國在1950年代為了保護自己父親的政權,義無反顧的執行白色恐怖鎮壓,並且把陳誠的派系和本土勢力都理解為勾結美國勢力的卑鄙之人。蔣經國在生命最後幾年因為受到美國的態度、中國改革開放的競爭壓力,以及台灣廣大人民的抗爭與犧牲的影響,才終於決定結束黨禁、報禁、戒嚴並開啟民主化。此外,美援、陳誠、及府內親美的財經技術官僚,包括尹仲容、楊繼曾和李國鼎等,才是促使台灣經濟起飛與貿易自由化的動力來源。
不過楊孟軒也指出,197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後,美中關係的大幅改善,蔣經國面臨可能失去美國支持、統治正當性喪失與中國和平統戰的極大壓力,讓他必須面對許多勸戒與中國和平談判的聲音。然而,在這麼巨大的壓力之下,他始終沒有落入鄧小平和平統戰、一國兩制的框架中,堅持維持中華民國政府在國際上的自主性以及獨立性。上述歷史事實,意外的為台灣的民主轉型創造一定程度的有利條件。
楊孟軒最後提醒,如果以名人日記作為歷史研究的資料來源,必須非常謹慎的使用與詮釋,因為名人往往預設後世的人和歷史學者會閱讀日記,所以為自己開脫與自圓其說的傾向會更明顯。因此,日記不能作為提供歷史詮釋的單一史料,必須和其他史料與現存的歷史敘事放在一起比較與解讀。他也認為,所有的歷史研究,都是以當代的觀點評價過去的事情。蔣經國固然可以自認在戒嚴時期執行白色恐怖是正確的事。然而身為活在民主時代的我們,不能也覺得蔣經國當時做的事沒有錯誤,不需要被重新檢視。
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於總結時指出,蔣經國沒有同意鄧小平和平統戰下一國兩制的框架,為之後的民主化和台灣主體性創造一定的空間,的確是台灣歷史中值得被正視的一部份,但這跟蔡英文於七海文化園區開幕典禮上,所謂蔣經國對台灣的貢獻在於「反共」,仍有不小的差距。此外,從林孝庭這一本書所呈現的諸多史料也指出,美國在冷戰的脈絡下,其實對蔣氏政權非常支持,甚至在中華民國即將被逐出聯合國之際,仍提供蔣介石「兩個中國」的方案,希望盡最大努力保護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無奈蔣氏政權冥頑不靈,導致往後嚴重的外交困境,這也是當代臺灣人不能忽視的歷史事實。

發表迴響